第十五章 礦業

回目錄 上一章 下一章 往上

第一節 概說
  礦業方面,三角湧之山地擁有煤炭礦脈,蘊藏豐富,為唯一之礦產,相傳在清同治年間(1870)業已開採;如土城大安寮媽祖田的煤礦在晚清時代已被採掘,早年即與基隆四腳亭煤礦同樣聞名,惟其情形不詳。至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縱貫鐵路開通後,煤炭需要增加,始漸被開採。初期都用土法手掘。
  至大正五年(1916),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陸爆發,香港、華南、南洋及日本等地皆感煤炭供應短缺,煤價飛漲,臺灣的煤礦業因而出現好景況。以探採金礦、炭礦起家的北部礦業巨擘顏雲年氏,明治四十一年(1908)取得石底、五堵、三角湧等地煤礦採礦權。採煤係顏氏祖業,顏雲年除致力金礦之外,對炭礦亦甚留意,及見基隆築港計劃成案,益感此業之有利,於是專委其弟顏國年負責搜尋炭脈,掌理炭礦的經營。顏雲年對其事業曾訂下「營金礦,與人共利;開煤礦,首重交通」的策略,蓋「炭礦經營,首重運搬。運搬已便,則可以擴張採掘,無汲長綆短之慮」。可惜早期交通運輸條件不足,雖知有煤,惟藏於深山,莫之奈何。三角湧在隨著與鶯歌石間的輕便鐵道通車,運輸之便大增。又有通往產地輕便軌道布設之計畫,再加上煤價看好,促成開採煤礦的時機成熟。大正六年(1917)八月,顏國年加入本地成福輕便軌道公司的投資。此後,海山地區煤礦之開採漸盛,乃逐漸由土法改用機械開採,採炭呈現活躍景象,極煤礦業一時之盛。
  昭和三年(1928)以後,則因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礦業亦受其影響,步入衰退之途。至昭和八年(1933)以後,在臺灣興起工業化運動,日本工業之一部分移來臺灣,工廠日增,船舶來往愈多,煤炭消費量益增,故煤礦之開採亦漸次復興,因景氣復甦,加以工業界煤炭消費量日益增加,採炭業再呈現一片振興氣象。昭和十二年(1937)中日戰爭發生後,日本政府為應付侵略戰事,軍需工業勃興,促進煤炭之增產。昭和十六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因勞工資材缺乏,更受盟軍飛機之轟炸,礦山、工廠破壞甚多,產銷急減,昭和十九年(1944)以後尤甚,煤礦業呈半癱瘓狀態。
  自大正初年煤礦之開採漸次興盛,大正十三年(1924)煤礦業剛開發,採礦工人僅五九名,次年剩三六人,規模還不穩定。至昭和九年(1934),三峽八礦之礦工已達千人之眾,另外推輕便車之運炭工人亦有一百餘人,在就業機會不多的日治時期,給無業之人民帶來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地方也隨煤礦之開發而繁榮。故煤礦界之巨賈與原來的地方富豪大地主、造酒業主、製茶商等同成為地方的富豪,甚至凌駕之。如成福煤礦之陳炳俊,三峽炭礦之林開郡,海山、白雞炭礦之黃欉、陳天賜等均是。其中,黃欉在光復後,以其由煤礦所賺之巨富興建堂皇之白雞行修宮(關帝廟)、臺北市民權東路行天宮恩主公廟及關渡忠義恩主公廟而聞名於全臺灣,其工程費總共約達一億元,可見財力之一般。
  光復後,官民積極探勘、開採煤礦,舊坑陸續復工,新坑亦不斷探掘,煤業大盛,在民國五十年代末達到巔峰,之後,主要礦源漸漸採盡,煤坑過於深入地底,易生災險,漸失經濟價值,其勢已是強弩之末。

第二節 礦產與礦區
第一項煤田概況
一、煤田之分佈
  臺灣之煤田分佈於北部與中部;北部煤田由臺灣之北端與東北端之海岸開始,向南延長至大安溪右岸,總延長一二○公里,平均寬二○公里,總面積約二、○○○平方公里;包括基隆、臺北兩市與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四縣。北部煤田再分為基隆、臺北、新竹、竹南與苗栗等五個煤區。而臺北煤區又分為南港、景美、石碇、清水坑、山子腳、三峽、大溪等六個煤田。
  三峽大溪煤田之主要含煤地層有編號為:一八a石底層(中部含煤層)與一八b木山層(下部含煤層)兩種。
二、煤田之地質
  臺灣之含煤層(由舊向新)有:白冷層、枋腳層、五指山層、木山層、石底層、南莊層、頭嵙山層、日月潭泥炭層與臺北泥炭層等。
  本山層即所謂下部含煤層,主要由灰色頁岩、炭質頁岩、中粒或粗粒砂岩所組成,含煤多層,但僅二至三層有開採價值,各煤層為厚三○至六○公分,煤之大部分可以煉焦(所謂「油炭」),經濟價值高。石底層即所謂中部含煤層,為代表臺灣煤之含煤層,國際市場上「臺灣煤」即指本層中之煤。石底層為中新世的地層,以砂岩、頁岩之互層構成,岩石大致成灰色或暗灰色,其中含煤層七層,但於各地之可採煤層為二至五層,煤之焦性較弱,所以有「柴煤」之稱;煤層中以本層煤最厚,多在六十公分至一公尺,其他各層煤大致為六○公分以下。石底層中之煤層到處都被開採,佔臺灣產煤的大部分。南莊層即所謂上部夾煤層,於新竹、苗栗兩縣最為發達,而臺北縣僅分佈於基隆臺北間之基隆河岸、新店三峽間與大屯火山群北坡之石門附近。上列九個含煤地層之煤層中,只有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之三個含煤層有經濟價值而已。
三、煤層
  木山層中的可採煤層,最多處有三層,稱為「上層煤」、「本層煤」與「下層煤」。只有一或二層煤可供開採。三峽大溪煤田中,本層煤與下層煤可以開採,但三峽大溪煤田之此兩層煤的平均厚度甚小,經濟價值低,只於囊狀之煤膨部有開採價值而已。一般木山層中之煤層厚度膨縮頻繁,開發較為困難,因屬原料煤,煤價較其他含煤層中者稍高,所以勉強不失其開採價值。木山層中之本層煤與下層煤之上下盤常見粗粒白色砂岩層;在若干煤田中,煤層與凝灰岩成為互層,使煤之可採率降低。熊空溪沿岸的木山層中即挾有二長輝綠岩(Teschenite)之岩床。木山層煤炭,碳化程度較大,所含固定碳較高,揮發份較低,大部具有黏結性。
四、煤田之地質構造
  臺灣主要含煤層之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形成之後,發生甚劇烈的造山運動(東寧造山循環之蓬萊時階為主),臺灣西部之新第三系(包括主要含煤層)與頭嵙山層均受劇烈的褶皺與衝上,又被許多橫斷層截斷,形成許多大小地塊,呈「嵌木狀構造(Mosaic Structure)」因此,臺灣煤田的地質構造複雜,礦區被落差大小不同的許多斷層(包括衝上斷層與高角度正斷層)縱橫割斷,煤層傾斜角之局部變化亦多,不適為大規模而有系統的開採計劃。同時,煤層受擠壓,膨縮異常,煤本身亦被強壓粉碎,平均塊粉率僅二比八或三比七,因此開發極為不利。尤其地質構造複雜之處,煤之可採率亦驟然降低,上下盤的地層亦變為脆弱,甚易崩落,地下水的湧水量亦時常忽然增加,更有時受火成岩脈的攪亂等,影響臺灣煤田的經濟價值頗巨。
五、煤質與儲量
  臺灣煤層雖薄,但就一般而論,所含石、黏土等夾雜物,較其他各省及國外為少。至產出之煤所含雜質多為採煤過程中混入之頂底磐及煤層與頂底磐相接處之牛糞土(即日人山田闡一所謂之地層滑動時煤層與頂底磐相對移動所產生之砂或黏土與煤之混合物)
  臺煤開拓初期,因礦場運輸不便,多僅採塊煤運出銷售,粉煤或棄置,或作為坑內充填之用,故產品質地均高,除在坑口,以人工手選,除去大粒石碴外,無須再作進一步之選別,便可滿足市場需要。故在昭和二年(1927)以前,所謂選煤均指挑除石碴,及以鐵絲網篩別塊粒大小之過程而言。
(一)煤之水洗
  昭和三年(1928),濟南慘案發生,大陸抵制日貨,次年,世界煤業不景氣,民國二十年(1931),東北事變,排斥日貨益甚,故臺煤喪失外銷市場,各儲煤場堆積如山,供過於求,用戶之購煤條件,加苛要求,保證煤質,各礦不得不競相提高煤質,以爭取銷路,水洗乃益趨昌盛。據云:當時之水洗煤佔總產量之八○%。
  據日人山田闡一之記述,臺煤水洗始於昭和二年(1927),由於其本人之努力倡導,沿道煤及油煤(原料煤)方開始水洗。煤之水洗問題,最初洗煤係日人城崎在汐止以四方形大水槽注水使滿,裝入原煤,以人力攪拌,使雜質沈澱(此法為最原始之水洗法,一如砂金之碗洗法。)
  三峽之順和煤礦,即利用舊煤車依上述原始之水洗法選出六%灰分之精煤,售與新竹煤氣廠。
(二)水洗煤礦
  三峽的原料煤煤礦有大豹、順和等,燃料煤煤礦則有海山、三峽、同益(後來改為海山三坑)、金敏、成福等礦。其中聯春採用英式Elliot、海山採用Plunger jig, Elliot機械進行洗煤工作。
(三)煤之儲量
  日治時期的調查,當時海山區內的煤儲量地下水以上九八○萬公噸,地下水以下四、二八五萬公噸,共五、二六五萬公噸。
第二項 三峽煤田
  本鎮內有三煤系同存,但其中之木山層(下部煤系)與南莊層(上部煤系),因含煤層薄,多數無開採價值,故無煤礦業發展。僅石底層(中部煤系)有大規模開採價值。
  三峽煤田由新店溪西岸開始,向東西方延長至三峽、大溪間之縣界附近,總延長達十八公里,其北境為安坑通谷,南界為平廣溪斷層,煤田寬達六至十公里。轄內礦區分佈於五鬮、圳子頭、成福、外插角、五寮、白雞等地中央山脈支脈之北插天山、東眼山、熊空山、五寮山、雞罩山、竹坑山、獅頭山等山區地帶,面積達一萬五千甲。
  本煤田位臺北縣之西南部,與淡水河北岸之桃園縣之大溪煤田合併為「三峽大溪煤田」。三峽煤田由新店溪西岸開始,向東西方延長至三峽大溪間之縣界附近,總延長達至一八公里,其北境為安坑通谷,南界為平廣溪斷層(過去稱為屈尺斷層),煤田約寬達六至一○公里。本煤田中,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等三個含煤層均露出,惟本煤田中之南莊層煤層發育不佳,殆無開採價值。本煤田大致呈一複向斜構造,各線煤層褶皺均甚劇烈。
  本山層在本煤田中主要構成三個煤帶:北帶緊接新店溪斷層之南,被雞罩山橫斷層切成兩段,北段長約十一公里餘,煤層發育不佳,至今尚未被開發;南段長約七、八公里,有大成、明源、豐盛、生生等四個煤礦在開採,但產煤有限。中帶煤層分佈於獅頭山、大寮地間,位於水流東斷層之南側,形成大寮地背斜,其北翼之大半被該斷層截斷消滅;其另一部分分佈於大豹附近水流東斷層之北側,形成小形之背斜構造,背斜軸在大豹溪右岸傾沒;中帶之東部有福新、新店分坑、豐源、富華諸煤礦,但煤層變化頻繁,常呈煤囊,採煤工程時盛時衰,工作亦時作時停。西部大豹背斜中之木山層煤層,雖經試探,但尚未被正式開採。木山層煤層之南帶分佈於三峽煤田之南緣附近,平廣溪斷層之北側;由磺窟附近之水流東斷層南側起,沿平廣溪北岸,經過平廣溪最上游之鞍部,再順熊空溪(雙溪之東北股溪)延長,至雙溪附近被平廣溪斷層所截斷;其總延長約十一公里;本帶上僅有金記、富源、振春三個煤礦,但因煤層不厚,交通不便,目下尚不能大量生產。木山層可供開採之煤儲量約一三八萬公噸。
  石底層分佈於新店溪西岸之磺窟附近,呈小規模之半盆地構造,被新店、新武陵、中興等煤礦所開採。本煤區(礦窟煤區)之石底層中有上煤層與本煤層之兩個煤層,相隔約五○公尺,半盆地構造之兩翼延長約一.三公里,煤層傾斜三○至三五度;其中上煤層殆無開採價值,本煤層厚二○至八○公分,其可採煤儲量約十八萬公噸。大豹向斜構造之石底層,分佈於雞罩山橫斷層之西,向斜軸部被五寮斷層所縱斷,其北翼由雞罩山附近向西延長至縣界,其間有海山二坑、同益、三峽等煤礦;向斜北翼之石底層中有本、下、最下之三個可採煤層,本煤層厚約三○公分,下煤層八○公分,最下煤層五○公分,本與下兩煤層相隔四三公尺,下與最下之兩煤層相隔一三二公尺,平均傾斜角約三五度;其可採煤儲量約五萬公噸。大豹向斜之南翼,被金敏斷層截為兩段,東北段稱為「大豹地帶」,有大豹與聯春兩煤礦,其可採煤層有三,即本煤層、下煤層與最下煤層;其中本煤層厚三○公分,與下煤層相隔四一公尺;下煤層厚五○公分,與最下煤層相隔一六○公尺;最下煤層厚六○公分。此帶煤層傾斜約四五度,可採煤儲量約二○七萬公噸。在金敏斷層東南方者稱為「金敏煤帶」,由金敏煤礦開發;本煤帶之可採煤層為下層與最下煤層,相隔約一百公尺;下煤層厚四○公分,最下煤層厚六○公分,可採煤儲量二五八萬公噸。海山二坑、聯春、大豹、金敏之炭質屬同一礦脈。
  石底層亦分佈於有向斜構造之兩翼與軸部、其北側被水流東斷層所截斷,而南側被平廣溪斷層所切;本構造之東西延長約十公里,可採煤層有本、下之兩層,相隔四十五公尺,傾角兩翼均在三○至三五度;本煤層煤厚一○至六五公分,平均三○公分,下煤層不過二○公分,有木向斜之石底層之可採煤儲量約一百萬公噸。如此,則三峽煤田中,石底層可採煤之總儲量達一千零八十四萬公噸之多。
  南莊層分佈於三峽煤田之北緣,東由新店起,西至縣界為止,總延長二○公里,雖有和記、泰安、元昌等煤礦,但因四層煤層均發育不佳,殆無開採價值。

第三節 煤礦之開採
第一項 日治時期之煤礦
一、煤田調查
  明治三十年(1897),日人開始調查北部煤田,作為開發參考。
二、煤礦業之發展
  據本鎮從事煤礦探採四十年之聯春煤礦廖富本表示;本鎮煤礦開採之先驅,相傳為關西人范姜羅,據云在交通不便的當時,他是騎著一匹白馬代步,在山區出入往返。而他所開採的礦即湊合炭礦,之後,大正初年乃有地方有志之士籌議開採成福煤礦,不出數年,三峽、大豹兩礦相繼開採。
(一)海山郡炭礦業統計-大正十二年(1923)

(二)海山郡炭礦業統計-大正十三年至大正十五年(1923-1926)

資料來源:(臺北縣山胞編年),《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二輯,頁三七一-三七五。

  昭和八年(1933)開採中之煤礦有海山炭礦(在五鬮、礦主為雲泉商會)、三峽炭礦(在圳子頭、礦主林開群)、大溪炭礦(礦主大溪炭礦株式會社)、成福炭礦(在成福、礦主陳炳俊)、大豹炭礦(在外插角、礦主林添福)、湊合炭礦(在圳子頭、礦主范姜羅)、五寮炭礦(在五寮、礦主江昂古)及白雞炭礦(在白雞,礦主雲泉商會)等八礦:

資料來源:《三峽庄誌》

  是年煤礦界景氣不佳,但各礦煤炭年產總會合仍有四五○萬斤(約二千七百公噸)。景氣復甦之際,業者為免錯失機會,無不全力以赴,大事開採,產量自當擴增。據稱:日治時期全島以鶯歌站(含三峽、鶯歌兩地)所運出的煤炭量最多,月產二、三萬噸,以成福炭礦而言每日二百臺,每月即有六千臺之數。
三、臺陽礦業株式會社海山礦業所
  此礦原為周再思個人所經營,大正十四年(1925)四月顏家「雲泉商會」與周再思氏合資,成立「海山炭礦株式會社」,資本金百萬圓,昭和八年(1933)五月「海山炭礦株式會社」歸由「雲泉商會」接辦。次年十月,「海山炭礦株式會社」解散,一切業權讓售與「臺陽礦業株式會社」,設立「海山礦業所」。
  昭和二年(1927)山元(礦場)─中央儲炭場二哩間敷設鐵道,以小型機關車運搬,昭和七年(1932)三月架設三峽-山元間五.五哩(八.八五公里)高壓送電線,動力全部電氣化。該礦炭質優產量亦豐,嗣為全面開採,遂有海山大斜坑開鑿,至昭和十二年(1937)月產量達二萬噸,為臺陽礦業煤炭開採二大事業重心之一。
  日治晚期因戰事吃緊,陷於停頓,民國三十五年(1946)九月,「海山礦業所」結束,拆回礦坑設備。

第二項 光復後之煤礦業發展
一、礦藏開發
(一)煤礦探勘
  民國四十三(1954-1955)會計年度,美援運用委員會及安全分署核准美援煤礦探勘計劃,同年,經濟部為具體作全面的煤礦探勘,設立煤礦探勘處,以司其事。所有往後關於煤礦探勘工作中之地形測量、地質調查、煤層露頭調查、現有煤礦調查、鑽井探勘、及坑道探勘等,皆由該處負責進行。其第二期之探勘工作,由民國四十五年(1956)起,進行關西北部、大溪與三峽、海山、阿里山、三合深部等六區之探勘。煤勘處所經辦之煤礦探勘,歷年均編印有極精詳之報告,於此後開發方面,極具參考之價值。
(二)三峽大溪煤田之調查研究
1.著 作:顏滄波:Geology of Sankyo District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紀要,昭和十七年(1942)。
榮文雅:大溪三峽煤田煤層勘查報告,民國四十六年(1957)。
林朝棨:大溪三峽煤田地質調查報告,民國四十六年(1957)。
2.工作人員:
煤層露頭調查:榮文雅(隊長)、江友村、湯克邁、陳連呈、陳望全、周清榮、劉思禮、張萬枝、涂德昌、陳澤文、李阿計、吳仲傑、曾振銘、黃鴻澤、辛永波、王明宗、郭永裕等。
地質調查:林朝棨、呂學俊、田沛霖、黃德乾、高說文、李榮顯等。
3.工作起迄:煤層調查由民國四十五年(1956)二月開始,至同年十一月完成。地質調查由民國四十五年(1956)十月開始,至次年三月結束。
4.成果:尋獲煤層露頭九六○處,開掘探坑一○處,總長二三一公尺。估計煤量上部系三、二七三、○○○公噸,中部系二六、九九五、○○○公噸,下部系二、三二四、○○○公噸。
5.煤層:可採煤層中,上部系之第一層二五公分,第二層三○公分,第四層二五公分,中部系之第二層三○至七○公分,第三層三○至八○公分,第四層五○至六○公分,下部系第六層四○公分。
6.煤質:上部系煤五一九九至六一三二卡,中部系煤六○五九至七三三五卡,下部系煤五五六一至六八七九卡;硫份含量上部系煤一.七七至五.四六%,中部系煤○.八二至二.一七%,下部系煤○.七二至二.三一%。
(三)煤質
光復初年三峽各煤礦煤質成分表

資料來源:《臺灣省石炭調整委員會統計要覽(民國四十一年度)》

二、煤礦之開採
(一)概述
  民國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中,是本鎮煤礦業的最盛時期,至民國五十年初的盛產時期,礦工人數曾達三千多人。以插角里「大豹」、「聯春」、「金東」三礦之礦工即近千人。
  民國六十二年(1973)開採中的主要煤礦有成福、海山一坑、海山二坑、三峽、金敏(前坑、後坑)、海山三坑(後改名湊合)、永達煤礦(礁溪里,柑樹腳有分坑)、忠義煤礦(白雞山)等礦,總計大小煤礦十餘礦。各礦區內從業之員工,自五十人至五百人不等,大多為本鎮及鶯歌鎮居民受雇者,採通勤方式。少數來自外地,居於礦場附近煤礦公司自建的工寮,內有自設的福利社供應日常用品。
  其他早期煤礦尚有宏明煤礦(後改名海山一坑)、同益煤礦(後改名海山三坑)、聯春煤礦,位於金瓜坑承接自臺陽設礦區的順和煤礦、海山煤礦建福坑(坪林)。而日後則有忠義二坑、利豐煤礦(插角里,原大豹煤礦)、德山煤礦(弘道里)、陽德煤礦(竹坑底),新大煤礦(三層坪)等。
  各煤礦經多年開採,大部分已進入深部開採,其平均深度已達五百六十公尺,由於煤層薄且深,因此開採條件日感困難,加之勞工工資成本提高,利潤降低,各礦已停採多時。民國八十年(1991)間僅剩四家仍有出炭實績,其中屬位於插角里插角二十四號之利豐煤礦規模最大,開採近二十年,擁有二百餘名礦工。


  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一月以後,又有陽德煤礦停業,四月份起,聯春煤礦亦處於停業狀態,僅餘裕峰及利豐兩煤礦仍有生產業績。
(二)產量
  民國五十三年(1964)有十二礦,年產煤五十萬公噸,次年增為十四礦。民國五十九年(1970)度,本鎮各煤礦的總產量為二十六萬八仟七百六十五公噸。民國六十年(1971)度,維持有十四礦,年產二十二萬餘公噸。之後,煤礦減為八坑,至民國七十九年(1990)七月僅剩五坑,年產量約二十萬公噸,僅剩白雞、利豐、聯春有出炭,餘均已廢礦。

三峽鎮煤礦產量表

資料來源:<三峽鎮區域地理之研究>轉引至臺灣省礦務局。

(三)坑木
  礦坑之支柱及橫木,在本省所採用者,多以馬尾松、相思樹為主。次則為茄苳、九芎、大頭茶、楠木、赤楊等。省建設廳為供應便利起見,曾一度於民國四十年初,派員調查大溪區角板山一二四林班,經與林務局洽妥,實施採伐。礦坑內的坑木,大都為本省中南部所供給,少數出自本地。
(四)運輸
   煤之運輸,往昔皆為利用手推臺車,循臺車道直運鶯歌鎮交貨。後因臺車道之負荷量已達飽和,同時手推煤車工資增加,近年來,臺車道已悉數拆除,改築柏油路或碎石路。卡車可直駛各煤礦區運煤。復著手調整礦道及改善交通(三峽至大埔之公路),以便運輸,有利增產。
  煤的銷售,多數售與公營事業機構,以卡車運至鶯歌集煤場,由火車轉運。少數售與民間工場,有工廠自用的卡車至運煤區運煤。
(五)醫療
  早年礦工如遇傷患疾病,須遠赴基隆八堵就醫,由於路途遙遠,往往因求治不及而告死亡者甚多,礦工們咸引以為苦,當時鎮籍縣議員王德火體察民意在議會提案,爭取在本鎮設立礦工診療所,復爭取指定本鎮愛鄰醫院為勞保指定一醫院。
三、礦業團體
(一)三峽礦工服務站
  三峽礦工服務站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間(1954),位於今介壽路一段廿八號,以服務礦工、引介工作、解決勞保、調解困難為目的,屬於國民黨產業黨部,設總幹事、書記、職員、工友四名,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解散。第一屆理事長為廖富本,任滿三年,第二屆由陳天賜接任,擔任至解散為止。
  服務站主任林長榕(續任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副主任王德火。
(二)礦業組織
  「臺灣省礦業研究會」前身為成立於大正元年(1912)之「臺灣礦業會」,為專門研究本省各項礦產分佈、成分、蘊藏量及開採技術之學術研究機構,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二月五日改組,改稱「臺灣省礦業研究會」,積極研究改善礦業有關之技術政策。鎮籍人士陳大江曾出任「臺灣省礦業研究會」第九屆常務理事。
  組織溯自昭和十年(1935)的「臺灣礦業公會」,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五月十五日改組,成立「臺灣省煤礦工業同業公會」,至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再改稱「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有鎮籍人士陳大江、陳天賜等分別出任「臺灣區煤礦業同業公會」的第九屆常務理事、理事。
  民國五十四年(1965)本鎮隸屬於臺北縣總工會之產業工會皆為煤礦工會,共有六個。

煤礦產業工會一覽表

資料來源:《北縣人物誌》,一九六六。

  另本鎮第五屆鎮長王德火於光復初曾擔任三屆宏明煤礦產業工會理事長,惟無該會其他資料。

第三項 各煤礦概況
一、成福煤礦
【礦址】位於本鎮之東南方,址在成福里七二之一號。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三二八號,臺濟採字第一五三六號。
【礦區面積】一三四公頃五三公畝九五公厘。
【礦權人】成福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人】陳炳俊、陳大江父子。
【簡史】大正五年(1916)九月開工,大正六年七月由水平坑開始產煤,昭和十四年(1939)三月,開設斜坑。為日治時期八大礦之一。民國七十年間停止開採。
【煤層】為中部系統,頗有變化。民國四十年代開採屬於石底層之上、下兩煤層,平均煤厚:上煤層七○公分,下煤層六○公分;走向北五一度東,傾南七○度。民國五十年代開採中層,厚度四○公分,本層厚度四十五至一○○公分。
【煤種】普通燃料煤。
【成分】民國四十年間開採塊煤水分三.一三%,揮發分四○.五八%,固定碳五○.三八%,灰分五.九一%,發熱量七三二○卡。
民國五十年間開採煤成分如下:


【經營組織別】公司組織。
【開坑別】現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再又斜坑一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約十二公里,使用卡車。
【煤儲量】可開採之煤儲量約六六萬公噸。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民國六十六年以後取消礦坑別產量統計。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歷年成福煤礦採購量介於產量二至四成,民國六十八年以後無採購量。

二、三峽煤礦
【礦址】在圳頭里一一四號(今金圳里圳子頭)。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二五六、四二三號,臺濟採字第五二七、一四一六號。
【礦區面積】一九八公頃九七公畝○二公厘。
【礦權人】林開郡。
【經營人】林開郡、林先達父子所經營。
【簡史】大正六年(1917)開工,為日治時期八大礦之一。民國四十年(1951)新開斜坑。民國七十五年(1986)停止開採。
【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民國四、五十年間本礦係開採石底層之本煤層及下煤層,煤厚各平均七六公分,走向北八五度東,傾南五○度,現採本層,厚度○.六公尺,下層厚度○.六公尺。
【煤種】普通燃料煤。
【成分】民國四十年間開採本層煤水分二.二五%,揮發分四一.五八%,固定碳四五.七二%,灰分一○.四五%,硫分一.七五%,發熱量七三二○卡。

  民國五十年間及民國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如下:

註:水分一.七九%,熱量係數七七.九,燃料比一.一六。

【經營組織別】獨資經營
【開坑別】本礦以水平坑及斜坑採煤,現有主斜坑一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十一公里,使用卡車運煤。
【煤儲量】可採煤儲量有二百萬餘公噸。
【歷年產煤量】因股東間糾紛叢生,不得大量生產。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三峽煤礦歷年採購量約佔產量一成八至三分之一之間。

三、利豐煤礦(原大豹煤礦)
【礦址】位於插角里插角二十四號(原編為插角里八十五號)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四三八號,臺濟採字第一、○八一號。
【礦區面積】一二二公頃二五公畝五三公厘。
【礦權人】林添富(大豹)。
【經營人】原為林添富,後由蘇木水承接經營,改名利豐煤礦,現在負責人余水火。
【簡史】大正十年(1921)二月開設水平坑,昭和十二年(1937)年開鑿斜坑,為日治時期八大礦之一。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間撤收,民國四十一年(1952)增區換領採礦執照三五九號,民國四十五年(1956)開鑿新斜坑。
民國七十二年間有礦工百餘人。
【煤層】屬中部系統,頗有變化,現採最下層,厚度○.五公尺,下層厚度○.六公尺。
民國七十年代初已進入深層煤開採。
【煤種】中黏結原料煤。
【成分】民國五十年間及民國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如下:

註:水分二.七八%,熱量係數八一.二,燃料比一.二九。

【經營組織別】大豹煤礦為獨資經營,利豐煤礦為股份有限公司。
【開坑別】現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水平坑二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十五公里,使用卡車。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利豐煤礦民國六十八年以前無採購量。

四、金敏煤礦
【礦址】位於本鎮三峽、大豹間,屬於金敏里四○號(今金圳里金敏一一四號)。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二三二號,臺濟採字第二二八四號。
【礦區面積】九四四公頃七四公畝八五八公厘。
【礦權人】金敏煤礦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人】初為鶯歌林長壽所開,後交由其兄林丕顯接掌主持,再由其子林添富經營。
【簡史】昭和六年(1931)三月設定礦業權,昭和十三年(1938)六月開工,民國五十三年(1964)改為公司組織。
【煤層】屬中部系統,頗有變化,民國四十年間開採石底層之下層及最下層兩煤層,煤厚各約四○公分,走向四五度西,傾西南一八至二八度。民國五十年初開採上層,厚度○.四公尺,本層厚度○.五公尺。
【煤種】中黏結原料煤。
【成分】民國四十年間開採厚屑煤水分一.七七%,揮發分三三.一六%,固定炭……。

  民國五十年間及民國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如下:

註:水分二.二二%,熱量係數七八.九,燃料比一.二八。

【經營組織別】公司組織。
【開坑別】現有主斜坑三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十四公里,使用卡車。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金敏煤礦歷年採購量約佔產量三至四成。

五、海山三坑(原同益煤礦)
【礦址】位於大埔里(舊圳頭里)。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一三號,臺濟採字第一、八○○號。
【礦區面積】二二四公頃六九公畝○一公厘。
【礦權人】徐水乞等三名。
【經營人】徐水乞。
【簡史】昭和十二年(1937)四月由原礦業權人顏烏番等承受礦權後開採至今。民國六十四年以後改登記為湊合煤礦。
【煤層】屬中部系統,頗有變化,民國四十年間開採石底層之中、下兩煤層,煤厚各平均四○公分,走向北八二度東,傾南三○至四○度。民國五十年代開採下層厚度五十公分。
【煤種】中黏結原料煤。
【成分】民國四十年間開採原煤水分二.八八%,揮發分三四.九一%,固定碳四七.○九%,灰分一五.一二%,硫分一.一三%,發熱量六七七二卡;可採煤儲量約二○萬公噸。

  民國五十年間及民國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如下:

註:水分二.八七%,熱量係數七九.六,燃料比一.一三。
【經營組織別】合夥經營。
【開坑別】本礦以水平坑及斜坑採煤;有主斜坑一坑,又斜坑一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十四公里,使用卡車。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民國六十七年以後無採購量。

六、海山二坑煤礦
【礦址】位於嘉添里白雞巷五六號。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四九號,臺濟採字第一七九九號。
【礦區面積】六七四公頃七○公畝三五公厘。
【礦權人】臺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人】黃欉。海二分坑經理陳天賜。
【簡史】昭和十九年(1944)五月十七日企業,民國三十六年(1947)十月開鑿新一坑,民國四十年(1951)六月大切坑開始企業,民國四十三年(1954)五月開設分坑礦場,民國四十六年(1957)十月,本坑開設斜坑。
【煤層】中部系統,稍有變化,民國四十年間開採石底層之本層,煤厚平均六○公分,走向為北七○度東,傾南二五至三○度。民國五十年間開採下層,厚度六十公分。
【煤種】普通燃料煤。
【成分】民國四十年間開採之塊煤水分一.一五%,揮發分二.八八五%,固定碳五二.○五%,灰分一七.九五%,發熱量六.○五○卡。


【經營組織別】合夥組織。
【開坑別】本礦以水平坑及斜坑採煤,有主斜坑三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十二公里,使用卡車。
【煤儲量】可採煤儲量約二五萬公噸。
【歷年產煤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七、海山一坑煤礦(舊宏明、天富煤礦)
【礦址】臺北縣三峽鎮溪南里三三九號。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三五八號,臺濟採字第二一六一號。
【礦區面積】八二六公頃三五公畝七○公厘。
【礦權人】陳天賜、黃忠臣。
【經營人】代表人:陳天賜。
【簡史】本礦初由蘇水父子試掘,不幸死於坑內,之後開設宏明煤礦,嗣民國四十四年(1955)改天富煤礦,由前省議員藍茂松經營,民國四十九年(1960)六月,由陳天賜等承受礦權,並改為海山一坑煤礦,同年七月開設新斜坑。
【煤層】屬中部系統,頗有變化,民國五十年間開採中層,厚度○.四公尺,本層厚度○.四五一.○公尺。
【煤種】普通燃料煤。
【成分】
  民國五十年間及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依次如下:

註:民國六十八年成分:水分一.六○%,熱量係數七九.○,燃料比一.二四。

【經營組織別】合夥組織。
【開坑別】現有主斜坑一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九.五公里,使用卡車。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海山一坑歷年採購量約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廿六。

八、聯春煤礦
【礦權人】廖富本。
【經營人】廖富本。
【經營組織別】獨資經營。
【簡史】民國四十二年(1953)廖富本開設迄今。
【歷年產煤量】民國四十二、三、四年間開採盛期月產二千噸。該礦不採深部煤層,至今仍斷續出炭,惟產量不定。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煤質】本礦所出煤質甚優,為本省曾外銷韓國供應鍊鐵的兩礦之一。現產煤質六千八百卡路里,灰分一六.四八%,粗塊煤有牛糞土,故部分需水洗,再加煤屑之後即有七千卡路里水準。

九、永達煤礦
【礦址】位於礁溪里。
【礦區號碼】礦業字第二四八號,臺濟採字第三九四號。
【礦區面積】七八公頃二六公畝九八公厘。
【礦權人】林先達。
【經營人】林先達。
【簡史】民國四十五年(1956)八月,劉文萬承領後開工,民國四十七年(1958)九月,劉文萬讓與林先達,民國四十八年(1959)四月奉准增區,礦業字第三九四號合併經營。
【煤層】屬中部系統,稍有變化,開採本層,厚度○.五公尺,下層厚度○.三公尺。
【煤種】中黏結原料煤。
【成分】
  民國五十年間採煤成分依次如下:


【經營組織別】獨資經營。
【開坑別】水平坑四坑。
【降煤情形】礦場至鶯歌車站六公里,使用卡車。
【歷年產煤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十、忠義煤礦
【礦址】位於嘉添里白雞山。
【成分】
  民國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如下:

水分一.六七%,熱量係數七八.六,燃料比一.二四。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忠義煤礦歷年採購量約佔產量之三成五至五成。

十一、德山煤礦
【礦址】位於弘道里。
【成分】
  民國六十八年開採煤成分如下:

水分二.○八%,熱量係數七五.一,燃料比一.○一。

【開坑別】有分坑。
【歷年產煤量】
(一)年產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民國六十三年(1974)以前無產量。

(二)採購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據分析採購量平均約為產量之三成不到,民國七十二年起取消礦坑別採購量統計。
  2.德山煤礦歷年採購量約在兩成以下。

十二、陽德煤礦
【經營人】顏明玉
【經營組織別】股份有限公司。
【歷年產煤量】

資料來源:《臺灣省礦務局年報》、《臺灣省建設統計第四輯礦業》。
註:1.民國六十五年(1976)以前無產量。
  2.無採購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