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居民自發性與地方傳統工藝振興之探討─以鶯歌陶瓷為例                黃凰娟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炳宏 發表日期:90年6月

論文提要內容:   

    台灣自明末清初開始就有大量漢人移民開墾,因此也將生活的習俗、文化、謀生技能、日常用器物帶到台灣;移民而來的漢人風格加上台灣固有原住民風格融合成特有的台灣地域特色(莊伯和,1995)。這些特有文化的特色在生活器具上被充分的展現出來,而這些早期由老祖先經由智慧技術融合地方產物如竹、稻草、土壤等創作出來的器物至今成了珍貴的傳統工藝。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型態的改變,價值觀也隨之改變,傳統工藝逐漸遭受遺忘。1994年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現國立工藝研究所)大力提倡「社區總體營造」與「地域振興」的理念,隨著本土化風潮及週休二日的觀光影響,地方文化、地方特色開始被過度發展工業化與科技化的台灣人所重視;但由於過去政治政策「由上而下」精英式統治法所限,上級無法充分體會地方居民真正需求,且地方居民沒有自主性創造自己家園所需的充足經驗,雖然有許多理想與理論基礎,但依舊無法創造出屬於台灣的地域振興。   

    基於這樣的前提下認為,地方工藝既是蘊含地方時、地、人、事所產生的「物」(宮崎清,1997),以地方傳統工藝來追溯地方歷史根源、祖先源流、生活方式是地方振興中較佳的展現方式。類似這樣的概念如「產品的文化化、文化產品化」(黃淑芬,1998)在近年來不斷地被提及,但仍然可見表面化的「地方觀光」、「傳統工藝商品化」不斷地在地方振興的舞台上沒有文化內涵地被出售著。如何才能成功地將地方文化透過地方的傳統工藝,再由地方居民的自發性充分的表現出來,讓台灣週休二日的觀光成為深入地方文化、歷史的知性觀光,使台灣人喜愛並了解台灣地方文化,進而達到愛鄉、愛土、教化人心的作用。選擇以鶯歌為探討研究案例,乃因目前鶯歌在地方人事方面擁有居民組成的陶瓷地方團體、政府相關單位的人力資源、學術界的重視,全台最具規模的「陶瓷博物館」、以陶瓷教育為主軸的「鶯歌高職」、及「陶瓷老街」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當地居民對陶瓷的自發性團體,因此以鶯歌為探討案例。下列四點為研究目的:   

        (1)探討地方在地方振興上推動的成效。
  (2)探討過去地方人民自發性的行為。
  (3)探討地方在政府學者居民的努力下所產生的現象及優缺點。
  (4)探討如何促使地方居民自發性振興地方工藝文化。   

    在研究方法上,因地方問題所涉及種類多且層面廣,因此以「質性研究」中的「多元方法」(胡幼慧,1996)做為本研究方法主軸。由地方組織活躍的現象推論,鶯歌居民據有相當程度的自發性,然而經過深入訪談、參與觀察及量化問卷調查後發現,鶯歌居民自發性行為相當低落,對地方歷史文化的了解也相當有限,週末來訪鶯歌的遊客亦同樣的對鶯歌不甚了解。而這些現象皆與過去鶯歌制式化的光芒展現形式有關。那麼如何讓鶯歌的光芒由居民巧思中綻放出來?根據研究發現「刺激型自發性」是目前鶯歌地區適切的形式,因為它能夠讓居民擁有主導地方光芒展現的權利,政府與地方組織亦能事其所適的位於輔導的地位。倘若鶯歌能夠以類似的方式進行居民「教育」、「訓練」與「展現」地方光芒的步驟,則必能展露台灣「陶瓷之都」內在生活文化的光彩。   

    關鍵字:地方居民自發性、地方傳統工藝、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