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四章 三峽地區大事年表

清 代
康熙廿二年(1683) ○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康熙廿四年(1685) ○相傳泉州人陳瑜到海山莊開墾。
康熙五十二年(1713) ○有鄭珍、王謨、賴科、朱焜侯四人共同請墾淡水堡之海山莊、北投莊、坑子口莊三處草地,墾戶名「陳合議」。
康熙五十六年(1717) ○『擺接附近,內山「野番」所出沒,東由海山出霄裡,通鳳山崎大路。海山舊為人所不到,地平曠,近始有人耕作,而內港之路通矣』(陳夢林,1968:279)。
雍正元年(1723) ○設彰化縣、淡水廳,以大甲溪為界。
雍正七年(1729) ○清廷重申禁止偷渡臺灣令。
雍正九年(1731) ○割大甲溪以北,並刑名、錢穀悉歸淡防同知管理,淡水廳除原有防務外始具有辦理廳內行、司法一切事務之實質。
雍正十一年(1733) ○開龜崙嶺山路,南北孔道遂開,新莊、海山一帶地當交通要衝,淡水河流域之開闢乃駕中、下游而上之(盛清沂,1953:58)。
乾隆五年(1740) ○是年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載錄「海山庄」。
乾隆十年(1745) ○開挖隆恩陂(劉厝埔圳),灌溉隆恩埔、劉厝埔、麥子園等田園,為三峽方面最大之陂圳(王世慶,1976:69)。
乾隆十二年(1747) ○張敦仁召集墾丁、莊民倡修三角湧經鶯歌石至桃仔園之道路,長二十清里(約合十公里),路寬三尺(桃園縣,1906:98)。
乾隆十七年(1752) ○泉州安溪人李國開渡海來臺,屯居公館尾,開拓荒地耕耘(李章榮,1974:35)。
乾隆二十年(1755) ○安溪人董日旭開闢三角湧、公館尾、公館後、礁溪、八張、中埔等地。
乾隆廿一年(1756) ○淡水廳治由彰化移竹塹。
○陳金定、李朝盛、董張三人倡造三角湧至柑園之道路十清里(桃園廳,1906:99)。
乾隆廿四年(1759) ○北部臺灣大水災,大姑崁溪泛濫,海山庄東南一帶墾地(張必榮所有者)被侵崩變成溪埔(王世慶,1976:69)。
○乾隆十八年,蕭朝宣等聚佃丁開築大嵙崁經缺仔庄、中庄、橋仔頭之道路。廿四年由陳金定、廖張江等續築至三角湧,路寬三尺,延長廿一清里(桃園廳,1906:98)。
乾隆廿六年(1761) ○閩浙總督楊廷璋厲行禁止偷渡政策(王世慶,1976:61)。
○是時,隆恩埔、劉厝埔、麥子園、石頭溪、尖山及以北彭厝庄、潭底、三角埔殆為泉、漳人混住(三峽庄役場,1934:36)。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地方泉州籍安溪人倡建祖師廟。
乾隆三十四年(1769) ○十月,祖師廟落成(桃園廳,1906:241)。
乾隆三十五年(1770) ○李朝盛等築三角湧至橫溪之道路五清里(桃園廳,1906:99)。
乾隆四十年(1775) ○興隆宮創建(桃園廳,1915)。(一說此廟興建年代早於祖師廟(周朝彬,1988),另說乾隆四十六年興工,次年完成(施翠峰,1966:118),又說乾隆四十七年建(王天從,1967:13)殆為「施說」之附合者。)
乾隆四十二年(1777) ○開墾柑園、劉厝埔方面之客家人與泉籍安溪人因爭地造成閩、粵械鬥,粵人敗北遷中壢、楊梅,三角湧、鶯歌石方面成為泉人村落(王世慶,1976:50, 73)。
○上帝公廟(宰樞廟)創建(桃園廳,1915)。(一說乾隆三十七年落成(姜人偉,1978:38)另一說為乾隆四十九年(施翠峰,1966:118)。)
乾隆五十年(1785) ○八月,創建福安宮(桃園廳,1906:241;林興仁,1953:40)。
乾隆五十一年(1786) ○十一月林爽文起事。
乾隆五十二年(1787) ○林爽文反清事變,其部下林小文於三月十二∼十六日、廿二日連攻三角湧(王世慶,1976:50)。
乾隆五十三年(1788) ○林爽文之役平定,清將福康安以「熟番」平亂有功,奏設屯防,武橯灣小屯以十三天未墾荒埔設「三角湧屯埔」六十甲餘。
嘉慶十三年(1808) ○陳茂善、陳淑綿造橫溪至成福庄之道路六清里(桃園廳,1906:99)。
嘉慶十五年(1810) ○十一月,臺北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0)。
嘉慶十八年(1813) ○陳川於墾耕餘暇,於祖師廟內設書房(施翠峰,1966:115)。
嘉慶廿五年(1820) ○福安宮創建(桃園廳,1915)。
道光二年(1822) ○張必榮招集佃戶開築樹林至彭厝路,長約三清里,通沛世陂、土城,一面接石頭溪至三角湧(王世慶,1976:70)。
○翁添之「金聚成」在成福栽植菁澱木藍(又名小青)與山藍(王世慶,1976:74)。
道光五年(1825) ○九月起,三角湧近郊:山員潭子、十三添、打鐵坑、成福山地等設腦寮,從事樟腦製造(施翠峰,1966:117言據《臺北縣志》?)。
道光十三年(1833) ○三月,北部大地震,祖師廟、上帝公廟均因地震受損而重修。
○道光十三、四年,桃仔園一帶閩、粵各莊,造謠分類、互相殘殺,亦波及海山地區(王世慶,1976:73)。
道光二十年(1840) ○閩人由三角湧進墾福德坑地(《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0)。
○墾首方青築造自成福庄至小暗坑之道路十七清里,三角湧經成福、暗坑至新店街之道路乃貫通。(桃園廳,1906:99;王世慶,1976:70)。
道光廿一年(1841) ○英船輒至雞籠,潛以鴉片易腦,奸人牟利,私熬日盛(《臺灣通史》;盛清沂,1953:74)。
道光廿八年(1848) ○淡北水災(《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0)。
咸豐元年(1851) ○有英國船隻來淡水港及雞籠貿易,以鴉片易樟腦(王世慶,1976:74)。
咸豐三年(1853) ○八月,漳、泉四縣分類械鬥,三角湧匪徒倡亂(原載《淡水廳志》兵燹條;盛清沂,1953:70)。三角湧漳、泉械鬥,混亂紛擾達三年之久(王世慶,1976:73)。
咸豐五年(1855) ○英商德記洋行與臺灣道訂約購腦(《臺灣通史》;盛清沂,1953:74)。
○咸豐年間,茶葉產量漸多(桃園廳,1906:118)。
咸豐七年(1857) ○開闢鳶山登山路(施翠峰,1966:123)。
○開鑿南靖厝圳,於大嵙崁溪右岸導水,灌溉三角湧、公館後、中埔等水田二十多甲(王世慶,1976:69)。
○陳大川、陳明月等召集墾丁築造三角湧經烏塗窟至大嵙崁之道路,寬二尺至三•五尺,長廿清里(桃園廳,1906:98),此路輒遭原住民擾亂,道、咸間屢開屢廢。
咸豐九年(1859) ○三角湧、員樹林、龜崙口、桃仔園、埔仔等處漳泉械鬥《桃園縣志》
○九月,新莊、枋寮,擺接之漳、泉再起械鬥,三角湧、成福助泉人擊退,並逐粵人於中壢方面(王世慶,1976:74)。此次械鬥又延三年之久。
咸豐十年(1860) ○滬尾正式開港。
○十月,淡水大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1)。
咸豐十一年(1861) ○清廷派兵鎮壓,械鬥始息。械鬥結束後,三角湧柑園方面除成福為泉、漳雜居地區外,其他幾乎全部為泉人所居住。
同治元年(1862) ○是歲大饑。淡水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1)。
同治四年(1865) ○英人John Dodd來臺,調查拳山、海山兩堡的茶葉種植情形。
同治五年(1866) ○大旱饑。大疫。(《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1)。
○Dodd自大陸引進大量茶苗,鼓勵茶農試種。
○山仔頂福德宮創建。
同治六年(1867) ○十一月廿三日,大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1)。
○興泉永道曾憲德來臺,議准洋人自行入山採買樟腦,明定章程,料館遂名存實亡(王世慶,1976:75)。
○外商直接到三角湧、大嵙崁等產地收購,促進樟腦業產地的發展。
○Dodd試買拳山、海山兩堡試栽收穫之茶葉。
○隘首黃安邦督導隘丁、佃人修大嵙崁、烏塗窟間道路十清里(桃園廳,1906:98)。
同治七年(1868) ○因洋人未按照章程完子口半稅,乃設卡抽釐(王世慶,1976:75)。
○黃鏡源率眾由三角湧入山開闢烏塗窟永福庄屯殖,公號黃安邦,鑿水田、種茶樹,共計三○六佃戶(王天從,1967:97;黃師樵,1973:39)。
○茶樹栽植擴展到十三添庄(施翠峰,1966:118)。
同治八年(1869) ○永福庄招腦戶耕作(黃師樵,1973:43)。
○種茶的區域擴展至橫溪、成福、鳶山、福德坑等地(施翠峰,1966:118)。
同治九年(1870) ○三角湧十三天隘,民隘,隘丁十名,橫溪南北隘,民隘,隘丁五名(陳培桂,1963:49)。
同治十年(1871) ○自大姑崁經三角湧、麥子園、沛世陂、土城、下溪洲、枋橋、新莊至艋舺、大稻埕間之水運已被利用,舟楫往來為數不少(王世慶,1976:71)。
同治十一年(1872) ○三月,馬偕在淡水上岸(陳宏文,1972)。
同治十二年(1873) ○六月廿四日,馬偕牧師取道陸路,沿途橫涉溪流,步行抵三角湧,在此首次傳福音(陳宏文,1972:84)。
同治十三年(1874) ○永福庄招菁戶耕作(黃師樵,1973:43)。
光緒元年(1875) ○設淡水縣;三角湧街置總理、董事(民選)及保長(官派)
光緒二年(1876) ○十月五日,三角湧教會開始傳教(柯設偕,1976)(李芳謀,1981:5)。
光緒五年(1879) ○十二月廿四日,三角湧教會建立第一座禮拜堂(李芳謀,1981:5)。
光緒九年(1883) ○二、三月間,馬偕到三角湧講道,遭本地人擲石攻擊,並遭二百餘人圍困於禮拜堂內(郭和烈,1971)(李芳謀,1981:5)。
光緒十年(1884) ○閏五月初四(六月二十六日)詔令劉銘傳辦理臺灣軍務。
○八月∼十月,次年正月,中法戰爭。
光緒十一年(1885) ○三月,中、法和議。
○九月五日,劉銘傳任臺灣巡撫。
光緒十二年(1886) ○四月,劉銘傳兼任撫墾大臣,設三角湧撫墾分局及「換番官市局」,並於獅子頭(在新店方面)、加久嶺(在三角湧方面)設防番屯所(盛清沂,1953:79;澤村繁太郎,1895:6)。林維源任總局總辦,倣勇營制,組織番勇,設北路隘勇五營,右營於三角湧(管轄屈尺,雙溪口至合昭坪間)(林興仁(《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一輯,1953:40)。
○四月,設三角湧腦局(樟腦館)
光緒十三年(1887) ○三角湧局改歸「磺務委員兼辦北路腦務三角湧分局」,亦稱「局館」(王天從,1967:79)。
○大豹社「番叛」;三角湧民被大豹社原住民等戕殺,對於大豹社復叛,劉氏以隘勇統領鄭有勤率兵一千討之,一由成福庄,一由屈尺,分二路夾擊平之。于是三角湧沿山製腦之業一時勃興,三角湧山地遂為之開闢。然維持不出數年,劉氏即告去職,所有新闢田園半歸荒廢,而「番」禍復熾(盛清沂,1953:79)。
○馬偕牧師十月三十日日記:在三角湧曾參觀山地兒童學堂,時並有三千駐兵(陳宏文,1972:155-156)。
光緒十四年(1888) ○林家墾田愈廣,橫溪、成福、礁溪、三角湧、大埔、五寮等墾地頗多(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劉壯肅公奉議》,P.406)(王世慶,1976:76)。
光緒十五年(1889) ○修繕福安宮。
光緒十六年(1890) ○設番學堂於臺北城內,教育屈尺、大嵙崁等處之生番兒童(盛清沂,1953:78)。
光緒十七年(1891) ○劉銘傳創設基隆─臺北─新莊─海山口─龜崙嶺至桃園之鐵路竣工(臺北段)。
○五月,劉銘傳辭職;九月邵友濂接任巡撫。
光緒十八年(1892) ○三角湧方面配置的隘勇分布有:侯選道林朝棟所統,守備林建庸管帶之隘勇右營;親兵駐三角湧,前哨駐雞罩山,中哨駐分崙頂、插角一帶計十六堡。左哨駐交椅坐、紫微坑一帶計八堡。右哨駐四十股、大安崙一帶八堡。……每堡或十數人,7,856人,23人,亦不等(胡傳,1951:22)負責保護三角湧山區的茶寮、田寮、腦寮,防泰雅族人之出草。
光緒二十年(1894) ○中、日戰爭。
○設南雅廳。
日治時期
明治廿八年(1895) ○四月,中、日兩國議定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與日本。
○六月,日人建制,三角湧屬臺北縣淡水事務所(七月十九日改設淡水支廳。),八月旋改臺北縣直轄。
○七月廿四日,山根支隊焚三角湧街。
○九月,在三角湧街設警察署,並設保良局三角湧分局,任命前清秀才陳嘉猷為分局正主事(王世慶,1976:80)。
○日治前鄭金榜設塾(設帳授徒)於興隆宮(王天從,1967:104)。
○公館尾宰樞廟前方的李家大厝尚在,曾被日軍據宿(王天從,1976:22)。
明治廿九年(1896) ○四月一日,全島平定,回復民政。
明治三十年(1897) ○日人開始調查臺灣北部煤田,作為開發參考,並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將調查結果刊行(《臺北縣志》礦業志,1960:15葉)。
○行政制度改設三段警備制。
○五月,設三角湧辨務署。
○八月八日,暴風雨毀淡水河臺北大橋(《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5)。
○祖師廟二度重建。
明治三十一年(1898) ○一月,三角湧警察署移遷柑園,三角湧改置憲兵屯所(三段警備法),轄三角湧、大埔、橫溪、成福、大寮、插角、圳子頭、五寮、東眼。
○六月七日,暴風雨襲臺北、基隆,臺北家屋倒1390戶,死85人,損害至巨(《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5)。
○七月,發布《公學校令》。
○九月廿五日,三角湧辨務署被義軍攻擊並焚毀;日軍出擊,死將校以下七人,被殺義民達二百餘人,焚家屋六十餘戶(《臺北縣報》第十六號;三峽庄役場,1934:71《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5;王天從,1967:71)。
明治三十二年(1899) ○拆除臺北經新莊至桃園之舊鐵路,另興築29公里餘之新線;自臺北經由艋舺─板橋─樹林─山子腳─鶯歌到桃園。
○日人設立臨時土地調查局,進行地籍調查、三角測量及地形測量三項業務(矢內原忠雄,1987:17)。
○明治三十二年土地調查,三角湧、公館尾合併為三角湧庄(三峽庄役場,1934:27)。
○一月,廢憲兵屯所。六月,柑園警察署合併於三角湧辨務署。
○六月,設三角湧郵便出張所。
○八月六日,暴風雨襲全臺,損失至巨(《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5)。
○十月十五日,清水祖師廟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
明治三十三年(1900) ○一月十六日,三角湧基督徒往訪馬偕牧師商討籌建新教堂(陳宏文,1972:203)。
○一月廿六日,設立「三角湧公學校」(三峽庄役場,1934:89)。
○二月廿日,為防「蕃害」置邊山區隘勇,廿二日廢臺北縣、宜蘭縣之警丁及樟腦局壯丁,以隘勇代之(《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5)。
○八月,由瓦厝埔至大寮地隘勇線前進。
○九月十四日,暴風雨(《臺北縣報》第二百七號)。
○九月,設立三角湧農會,為全臺首創(井出季和太,1937:513)。
○十一月,三角湧辨務署遷往大嵙崁街,並改稱大嵙崁辨務署(《臺北縣報》第二百十四號)。
明治三十四年(1901) ○鐵路(縱貫)開通後,煤炭需要增加。
○八月二日暴風雨(《臺北縣報》第三百六號)。
○十月,祖師廟二度重建落成。
○十一月,官制改正,兒玉總督廢縣及辨務署,在三角湧設支廳,隸桃仔園廳。
明治三十六年(1903) ○制定《道路築造準則》,將重要道路分一、二、三等,主要工程在拓寬舊道路。
○製腦事業因近山採盡開始深入內山,遭山地先住民的反抗,全部停擺(桃園廳,1906:147)。
○三月廿日,三角湧支廳廳舍落成(《桃仔園廳報》第七號)。
○八月以後疊受暴風雨襲害(《桃仔園廳報》第二十六號)。
明治三十七年(1904) ○五月,三角湧支廳管內隘勇前進受蕃人攻擊,死傷十餘人。
明治三十八年(1905) ○設加久嶺熊空山、大豹山防「蕃」橫斷線(《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6)。
○春拓寬鶯歌石至三角湧(街)間之道路為三級路線,寬度約七公尺(王世慶,1976:93)。
○八月十日,興隆宮重建。
○四月一日起,桃仔園廳改稱桃園廳。
○四月,由福元山至烏才頭方面隘勇線前進。
○秋九月,白石垵山前進討伐(五寮方面近大嵙崁,有大嵙崁支廳五寮隘勇監督分遣所設置)(三峽庄役場,1934:23)。
○十一月,三角湧公學校校舍開工。
明治三十九年(1906) ○一月廿日,三角湧公學校校舍於公館後校地落成(《桃園廳報》第百六號)。
○動員一千五百人開鑿三角湧大豹社隘路廿公里及三角湧六寮溪至阿姆坪之隘路約八十公里,以及拓寬三角湧、樹林間道路十公里(王世慶,1976:93)。
○七月以來疊為風颱暴雨襲害(《桃園廳報》第百十四號)。
○八、九、十三個月間,隘勇線推進有木、插角及竹坑山方面(三峽庄役場,1934:21)。
○十一月,設插角、有木兩隘勇監督所及湊合分遣所,撤瓦厝埔、大寮地、福元山三隘勇監督所。
明治四十年(1907) ○八張庄臺灣興殖公司(後改名三峽興殖)豫約開墾許可。
○五月七日,大嵙崁隘勇線前進,並附設電流網,蕃人反抗猛烈(《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6)。
○八月,開闢經熊空山接連插天山至角板山之新隘線(三峽庄役場,1934:24)。
明治四十一年(1908) ○三峽(三角湧)興殖合股公司獲墾殖許可,為「蕃地」開發事業之始(三峽庄役場,1934:173)。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以三角湧支店長齊藤吉十郎名義,依「樟樹造林獎勵規則」申請除原桃園廳三角湧支廳管內興殖公司所有事業地以外之蕃地無價出租,於同年獲准(三峽庄役場,1934:168)。
○顏雲年取得三峽之煤礦採礦權(《臺陽六十年誌》,1978:150)。
明治四十二年(1909) ○北部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6),臺北南方地震(《臺北文獻》直(55, 56):158)。
○三井物產會社開墾造林事業讓渡給三井合名會社(三峽庄役場,1934:22)。
井合名會社開始製腦事業(三峽庄役場,1934:24)。(一說為明治四十三、四年(三峽庄役場,1934:175)。
○十月,地方官制改正,三角湧支廳仍隸桃園廳。
○十月,置三角湧番語講習所,招收番務練習生,為期六個月以當理番事務。(《臺北縣文獻叢輯》,1956:363)。
明治四十三年(1910) ○一月,正式設各區「區長役場」。
○四月,設立「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三角湧分教場」。
明治四十四年(1911) ○八月,六十年來的大颱風(黃世孟,1989:69)。
明治四十五年(1912) ○(明治四十五年頃)三井會社的茶園開始開墾。
○六月中旬、八月下旬及九月中旬三回暴風雨。本年水害,三角湧區內田地流失五十餘甲,砂石侵入一百零三甲,佃地流失七甲餘,砂石侵入七甲餘。
○中埔仙公廟創建。
大正二年(1913) ○三月,設「三角湧市場」,當年賣店有十四戶(桃園廳,1916:114)。
大正三年(1914) ○九月五日,北部大風雨,被害極大(《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7)。
○十二月廿日,鶯歌石、三角湧輕便鐵道通車(《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7)。
大正四年(1915) ○四月一日,達脇良太郎出任三角湧支廳長。
大正五年(1916)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後,各地煤炭供應不足,臺灣煤礦業突呈好景氣,開採殷盛,漸由土法手掘改機器開採。
○三角湧街進行街區改正。
大正六年(1917) ○三月,成福輕便鐵道公司成立。
○三月八日,桃園廳長武藤針五郎巡視三角湧。(桃園廳報)
○四月,著手輕便鐵道測量(三峽庄役場,1934:165)。
○六月,「成福信用組合」創立。
○七月十一日,暴風雨為災(《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7)。
○七月十九日,「三角湧信用組合」創立(三角湧信用組合,1927:1)。
○十一月,三井會社籌備輕便軌道鋪設定(三峽庄役場,1934:21-22)
大正七年(1918) ○春敷設三角湧、成福間軌道,四月營業(三峽庄役,1934:165)。
○四月,成福公學校創立。
大正八年(1919) ○「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三角湧分教場」獨立,改稱「三角湧尋常小學校」。
○二月一日,臺灣電力株式社前身之「官營電力事業」設立三角湧變電所及散宿舍(辦事處)於公館後(三峽庄役場,1934:176)。
○五月,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創立,事業讓渡自三井合名會社製腦部,其三角湧監理詰所(站)即就公館後一一七番地原三井事務所改設(三峽庄役,1934:175)。
○八月廿五日,全臺暴風雨成災(《桃園廳報》號外;《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8)。
○十一月廿七日,成福輕便鐵道公司向李運進氏收購三角湧、鶯歌石間軌道;十二月並延長增設成福、大寮間軌道(三峽庄役場,1934:165)。
大正九年(1920) ○戰後財界恐慌。
○五月,三、鶯間輕便軌道舖設雙線完成(三峽庄役場,1934:165)。
○六月五日,全臺大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8)。
○七月廿六日,公告地方官官制改正,修改地方行政制度、改地名。
○八月十日,府令四七號(《府報》)公布州、郡、市制於九月一日起實施。
○九月一日,原「庄」、「小庄(土名)」,改大、小字名,新制設十二區;內設29保、271甲,區置總代,輔助庄政,保甲各置長警察之輔助機關。
○九月三日,暴風襲全臺,臺北橋毀,鐵路破壞,家屋傾倒(《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8)。
○十月一日起實施街、庄制,正式改名三峽庄,土地名稱亦作變更。
大正十年(1921) ○八月六日,暴風雨襲北部(《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8)。
大正十一年(1922) ○三井開始製茶(三峽庄役場,1934:170)。
○一月十一日,三峽庄第一次增編,納入大寮、竹崙、白雞等地(三峽庄役場,1934:34)。
○一月十三日土地名稱變更。
○九月二日,北部大地震(《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8)。
大正十二年(1923) ○十一月廿五日,日人立「忠魂碑」於鳶山(王天從,1967:39)。
大正十三年(1924) ○臺北州署訂定道路修改計劃,其主要工程為拓寬主要道路,路面一律寬至十公尺,及舖裝柏油路面。
○八月五日,北部暴風雨(《臺北州報》號外;《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8)。
○九月六日,暴風雨襲北部,毀家屋三千餘戶(《臺北州報》號外;《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19)。十月一日土地名稱變更,原海山郡蕃地白石垵編入三峽庄行政區域(三峽庄第二次增編,改稱三峽庄白雞字白雞。
大正十四年(1925) ○四月,「雲泉商會」與周再思氏合資成立「海山炭礦珠式會社」(《臺陽六十年誌》,1978:151)。
○七月上旬、九月中旬暴風雨為害(《臺北州報》號外)。
○新建三峽公會堂。
○六月十一日,設三峽通俗圖書館。
昭和元年(1926) ○大正十五年三月,三峽公會堂落成(三峽庄役場,1934:68)。
○大正十五年八月廿四日,颱風侵襲,被害甚大(富永,1944:附:6)。
昭和二年(1927) ○設三峽公園於公館後鳶山麓(三峽庄役場,1934:69)。八張橋修繕。
昭和三年(1928) ○因世界性不景氣,礦業界亦不振(三峽庄役場,1934:135)。
○修築拓三峽起經大埔、山潭子至大溪之公路,路寬三•五至七公尺。
○九月上旬,本島風雨(《臺北州報》第三百一號)。
昭和四年(1929) ○三峽圖書館已改為公立,址在公館後一三三番地(海山郡役所,1929:31)。
○二月廿三日,三峽庄役場新建落成(三峽庄役場,1934:69)。
○九月,海山自動車社三峽、板橋間通車(三峽庄役場,1934:16)。
昭和五年(1930) ○武德殿落成(廖富本,1988)。
○九月十七、八日,開第三回製茶競技會並講話會,圖改良振興。
昭和六年(1931) ○昭和六年以來,世界不景氣,茶會因世界紅茶增產而暴跌(海山郡役所,1932:50, 62)。
昭和七年(1932) ○受近時財界影響,炭價暴落(海山郡教育會,1934:83)。
○二月一日,原海山郡蕃地(金敏子、五寮、菜園地、詩朗、外插角、內插角、有木山、熊空山、東眼山、東麓山)編入三峽庄行政區域(三峽庄第三次增編),該等地區土地名稱略作變更(三峽庄役場,1934:32)。
○八月廿四日,颱風襲北部成災(《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20)。
○製腦事業年年衰減,鶯歌,三峽兩庄成為郡內柑橘重要產地(海山郡役所,1932:50, 62)。
○十月七日,三峽橋動工。
昭和八年(1933) ○一九三三年以後,因日本之工業一部份移來臺灣,工廠日增船舶往來愈多,煤炭消費增加,煤礦開採漸次復興(王世慶,1979:116)。
○是年,三峽有八處煤礦開採中,各有工人百餘名(三峽庄役場,1934:135-136)。
○成福、三峽信用組合合併為「三峽信用利用組合」。
○三峽、板橋間州路拓寬為十公尺道路(三峽庄役場,1934:162)。
○三峽經大埔至大溪的州路拓寬為七至十公尺。
○三峽、昭和兩橋通車,昭和橋於八月三十一日落成(海山郡教育會,1934:154),三峽橋六月二十八日竣工,於七月十日通車。
○三峽座(三峽戲院前身)設立(周朝彬,1989)。
昭和九年(1934) ○茶葉景況回升(海山郡教育會,1934:83)。
○三峽庄公館後下水溝施工。
○十一月二十七日,原海山郡蕃地大寮入三峽庄行政區域(三峽庄第四次增編),改稱三峽庄竹崙字竹坑。
昭和十年(1935) ○四月一日,修改臺灣州制、市制、街庄制分別公布。
昭和十二年(1937) ○七月七日,七七事變,中、日宣戰。
昭和十五年(1940) ○六月十七日,升格為臺北州海山郡三峽街(庄升格為街)。
○七月七日,颱風襲中、北部,巨損。八月三十、三十一日,颱風襲北部,全臺均遭巨災(《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22)。
○九月下旬,本島暴風雨(《臺北州報》第一千七百五十六號)。
昭和十六年(1941) ○推行「皇民化運動」。
○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昭和十八年(1943) ○四月一日,李海樹任三峽街警防團長(《臺北州報》第一千九百六十二號)。
昭和十九年(1944) ○一九四四年以後,煤礦業呈半癱瘓狀態。
昭和二十年(1945) ○八月十四日,日本向盟軍宣佈投降。
○八月十五日,日皇向其國民宣佈戰敗。
光復後
民國三十四年(1945) ○八月,李梅樹任代理街長。
民國三十五年(1946) ○一月一日,正式改制為三峽鎮。改保為里、甲為鄰。
○一月二十四日,劃定二十里。
○二月,分別辦理第一屆鎮民代表、第一屆里長選舉。
○鎮民代表會間接選出第一屆鎮長。
○四月,成立臺北縣立三峽初級中學,李章榮出任首屆校長。
○六月二十四日,戶口清查結果,劃定村里數,本鎮呈報臺北縣政府為二十里。
○九月,臺陽「海山礦業所」結束,拆回礦坑設備(《臺陽六十年誌》,1978:152)。
○十月一日,本省初次設籍登記,確定現住本鎮轄內住民之戶籍。
民國三十六年(1947) ○春,長福巖祖師廟第三度重建。
○十一月二十一日,辦理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民國三十七年(1948) ○一月二十一日,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三月十八日,動工修復板橋至三峽公路。
○四月六日,板橋至三峽公路修復竣工(《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33)。
○四月,第二屆鎮民代表選舉。
○七月五日,九月十七日颱風成災(《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32)。
○第二屆里長選舉。
○十一月,鎮民代表會間接選舉第二屆鎮長。
民國三十九年(1950) ○二月,成立三峽鎮衛生所。
○八月,撤銷區署。
○九月,第三屆鎮民代表選舉。
○第三屆里長選舉。
民國四十年(1951) ○六月三日,第一屆鎮長選舉。
○十一月,本鎮開始複製地籍圖工作(《臺北縣文獻叢輯》,1953:142)。
民國四十一年(1952) ○一月一日,鎮內行政區域調整增設四里:由嘉添里劃分出添福里,溪北里劃分出溪東里,圳頭里劃分出五寮里,插角里劃出金敏里,全鎮合計為二十四里。(第一次)
○一月十二日,臺北縣境內食米配售擴大範圍,增加三峽、鶯歌、三重、新店、景美、汐止、南港、瑞芳等八處。(臺北縣年鑑,1967:469)。
○四月二十三日,臺北縣政府訂定改善民俗實施方案,各寺廟觀以鄉鎮為單位,一年舉行拜拜一次。(臺北縣年鑑,1967:473)。
○十一月十五日,臺北縣開始舉辦戶口總校正,限十二月底完成。(臺北縣年鑑,1967:477)。
○十一月十七日,臺北縣發動第二次民工義務勞動,搶修三十九條重要及次要道路。(臺北縣年鑑,1967:477)。
○三峽教會新堂落成(李芳謀,1972:8)。
民國四十二年(1953) ○二月九日,三峽、大溪間之橫溪橋、三峽南橋、中園橋等三橋,由木造改建為水泥橋,於本日竣工。(臺北縣年鑑,1967:481)。
○二月二十一日,第四屆里長選舉。
○三月,第四屆鎮民代表選舉。
○四月二十日,臺北縣貢寮、雙溪、瑞芳、平溪、汐止、萬里、深坑、木柵、新店、石碇、坪林、三峽等十二鄉鎮,自本日起噴射DDT液,預定兩個月完成。(臺北縣年鑑,1967:485)。
○五月三日,第二屆鎮長選舉。
○五月十一日,省教育廳、農復會、臺糖公司等聯合主辦酵母營養試驗,本鎮三峽國校為臺北縣十四個試驗學校之一。(臺北縣年鑑,1967:486)。
○五月十二日,臺北縣中學聯合運動會於本日結束,三峽中學獲精神總錦標。(臺北縣年鑑,1967:486)。
○六月十八日,臺北縣公私立中學校長會議,上午在三峽初中舉行。(臺北縣年鑑,1967:488)。
○六月二十五日,三峽至大溪公路正式通車。(臺北縣年鑑,1967:488)。
○八月二日,臺北縣長梅達夫率同建設局長蔣欽慈晉省,向建設廳長連震東、公路局長譚嶽泉,面請提早實現鶯歌三峽大橋之興建。(臺北縣年鑑,1967:489)。
○十月十四日,本縣縣長梅達夫在三峽召開集款籌建三鶯大橋座談會。(臺北縣年鑑,1967:492)。
○十二月二十七日,三鶯大橋改變工程設計為過水路橋,預定明年五月以前完工。(《臺北縣年鑑》,1967:494)。
民國四十三年(1954) ○三月四日,本縣議會為促進三鶯大橋趕速興建,推縣長梅達夫、議長戴德發晉省陳情。(《臺北縣年鑑》,1967:496)。
○五月二日,第二屆臨時省議員選舉。
○六月二十一日,縣長戴德發為三鶯大橋興建問題,率同縣議員三人,及三峽鎮長等晉省洽請協助早觀厥成。(《臺北縣年鑑》,1967:501)。
○十一月六日,三鶯大橋破土開工,縣長戴德發親赴三峽鎮主持。(《臺北縣年鑑》,1967:504)。
民國四十四年(1955) ○四月十七日,第五屆鎮民代表、第五屆里長選舉。
○六月一日,第五屆鎮民代表會成立;並改選代表會主席,各村里長亦同時就職。(《臺北縣年鑑》,1967:509)。
民國四十五年(1956) ○五月二十日,第三屆鎮長選舉,於上午八時至下午八時舉行投票。
○五月二十六日,當選鄉鎮長名單正式公告,定七月一日正式就職。(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15)。
民國四十六年(1957) ○四月二十一日,第三屆臨時省議員選舉。
○五月十八日,臺北縣為改善地方交通,繁榮地方經濟起見,計劃開闢三峽至角板山公路(長十公里)、三峽至橫溪公路(長十公里)在內的八條產業公路。(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22)。
○七月八日,臺北縣內樹林、新莊、三重、蘆洲、泰山、五股、鶯歌、三峽、板橋等九鄉鎮,今起簽訂石門水庫灌溉同意書。(臺北縣文獻委會,1967:523)
民國四十七年(1958) ○五月四日,第六屆鎮民代表、第六屆里長選舉。
○六月一日,第六屆鎮民代表會成立,新選出之鎮民代表及村里長同時宣誓就職。(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29)
民國四十八年(1959) ○一月二日,臺北縣政府業務檢查及統計上年度業務成績,鄉鎮部分最優者為三峽鎮,得分九十一•三。(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36)
○十二月十三日,第四屆鎮長選舉。
民國四十九年(1960) ○一月八日,本鎮各鄉鎮公所上年度業務推行成績檢查完畢,三峽鎮得九二•九六分,再獲第一名。(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44)
○四月二十日,第二屆省議員選舉。
○五月十五日,三峽第四屆鎮長重選,由林雪美當選,為本省鄉鎮長女性當選之第一人。
○六月一日,三峽鎮長林雪美就職。(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48)
○九月廿五日,開辦三峽郵局一支局。
民國五十年(1961) ○一月十五日,第五屆縣議員選舉。
○二月二十五日,臺北縣村里民大會及動員月會競賽,三峽獲甲等獎。(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54)
○四月三十日,第七屆里長選舉。
○六月三十日,第七屆鎮民代表選舉。
○七月六日,三峽至桃園復興公路,經工兵部隊五個月之興建,已全部完成,計長十二公里半,在交通上價值甚大。(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7:557)
民國五十二年(1963) ○四月二十八日,第三屆省議員選舉。
民國五十三年(1964) ○一月二十六日,第六屆縣議員、第五屆鎮長選舉。
○四月二十六日,第五屆縣長選舉。
○五月十七日,第八屆鎮民代表選舉。
○煤礦災變。
民國五十四年(1965) ○五月九日,第八屆里長選舉。
民國五十五年(1966) ○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辦光復後首屆三峽鎮聯合運動會。
○六月十四日,清晨五時許,鳶山里第八鄰因地層下陷,六棟住宅陸續倒塌,居民走避得宜,幸未造成人傷亡。
民國五十七年(1968) ○一月二十日,第七屆縣議員、第六屆鎮長選舉。
○三月二十一日,三峽市場發生火災。
○四月二十一日,第四屆省議員、第六屆縣長選舉。
○五月十二日,第九屆鎮民代表選舉。
○七月二十日,本鎮轄內街路名稱第一次調整。
民國五十八年(1969) ○五月十一日,第九屆里長選舉。
○十二月二十日,增額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
民國六十年(1971) ○九月十五日,三峽都市計畫發佈實施。
民國六十一年(1972) ○十二月二十三日,增額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第五屆省議員、第七屆縣長選舉。
○市場落成。
民國六十二年(1973) ○三月十七日,第八屆縣議員、第七屆鎮長選舉。
○十月六日,第十屆鎮民代表、第十屆里長選舉。
民國六十三年(1974) ○清水祖師廟購下其左側之戲院(林志浩,1983:22)作為石作及木作工場。
民國六十四年(1975) ○十二月二十日,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民國六十五年(1976) ○舉辦第五屆鎮運會。
民國六十六年(1977) ○舉辦第六屆鎮運會。
○十一月十九日,第六屆省議員、第八屆縣長、第九屆縣議員、第八屆鎮長選舉。
民國六十七年(1978) ○三月二十六日,鎮內行政區域調整減併二里,原大埔、二鬮里及圳頭里之一部份合併為大埔里,原金敏里與原圳頭里一部份合併為金圳里,全鎮合計為二十二里。(第二次)
○五月七日,本鎮第七屆鎮運動大會於三峽國小操場舉行一天。
○六月十七日,第十一屆鎮民代表、第十一屆里長選舉。
民國六十九年(1980) ○十二月六日,增額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
民國七十年(1981) ○一月一日,三峽大橋通車。
○十一月十四日,第七屆省議員、第九屆縣長選舉。
民國七十一年(1982) ○一月十六日,第十屆縣議員、第九屆鎮長選舉。
○六月十二日,第十二屆鎮民代表、第十二屆里長選舉。
民國七十二年(1983) ○十二月三日,增額立法委員選舉。
民國七十三年(1984) ○六月,海山煤礦災變。
○十二月五日,三峽海山一礦坑煤發生坑道爆炸,造成嚴重落磐災變,有九十二名礦工罹難,兩人生還,一人下落不明,為臺灣煤礦史上一大悲劇。
民國七十四年(1985) ○於原中山堂址興建新鎮公所。
○十一月十六日,第八屆省議員、第十屆縣長選舉。
民國七十五年(1986) ○二月一日,第十一屆縣議員、第十屆鎮長選舉。
○六月十四日,第十三屆鎮民代表、第十三屆里長選舉。
○十二月六日,增額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
○新鎮公所落成。
民國七十六年(1987) ○十月一日,本鎮轄內街路名稱第二次調整。
民國七十八年(1989) ○十二月二日,增額立法委員、第九屆省議員、第十一屆縣長選舉。
民國七十九年(1990) ○三月十一日,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開館。
○四月一日,鎮內行政區域調增劃四里,將原礁溪里調整,劃分為礁溪、介壽、安溪、中正四里,全鎮合計為二十五里。(第三次)
○九月,中山路展開拓寬工程。
○一月二十日,第十二屆縣議員、第十一屆鎮長選舉。
○六月十六日,第十四屆鎮民代表、第十四屆里長選舉。
○臺北大學預定於三峽設校,著手規劃。
○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預定於三峽設立。
民國八十年(1991) ○三峽槌球委員會成立。
○溪北里簡易運動場完工驗收。
○五月十二日,舉辦八十年鎮運暨社區全民運動會,會中表揚各里模範母親及頒發七十九年學年度第一學期優秀獎助學金。
○八月一日,成立溪東托兒所。
○九月二十七日,山圓潭子垃圾衛生掩埋場發包。
○十月七日,本鎮轄內街路名稱第三次調整。
○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內政部警政署在本鎮設外國人收容所收容非法入境的外籍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