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                王志鴻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會承、王世慶 發表日期:78年6月

論文提要內容:   

    本論文是一篇人為環境的變遷研究,藉由對北部臺灣開發起始的淡水河流域之上游河港聚落之一的三峽之研究,以瞭解在近代臺灣之發展歷程下,一個聚落體的轉化過程。此項研究可視為北部臺灣開發史之一項個案研究,而本身即三峽街庄之環境變遷研究。   

    本研究著重歷史變遷過程之比較研究,嘗試透過對三峽人為環境歷史變遷的分析,探討以下幾點課題: 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為環境如何改變?
二、環境的變遷與社會、產業、經濟、政治的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三、在變遷的過程中,空間的性質出現怎樣的轉化?   

    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及實地田野調查,經由影響環境改變的事實因子之探溯來解說人為環境之形成與發展。在時間上,探討清領時期街庄形成以至日本殖民時期之發展變遷,本文依環境出現明顯變化之際分為五個階段逐期討論之: 一、清初墾拓開展的海山地區〔康熙末─乾隆中葉〕
二、街肆形成後的三角湧〔乾隆末─光緒廿年(1894)〕
三、日治初期的三角湧街庄(街庄重建與體制調整期)〔明治廿八年(1895)─明治卅七年(1904)〕
四、日治中期的三峽街庄(體制運作期)〔明治卅八年(1905)─大正末〕
五、日治晚期的三峽街庄(成熟期)〔大正末─昭和廿年(1945)〕   

    透過本研究之討論,吾人可瞭解三峽初為漢人移民集居之村落,係安溪移民信仰中心祖師廟所在之重要莊頭。由於墾拓社會型態的轉變,繼以臺灣北部山區自然資源豐富的物產(菁染料、染布業、樟腦、茶葉等)之集散地崛起為地方中心。復在日本殖民體制的經營下加速開發山區物產,增加煤炭、林木之出產,益行強化其街庄之建構。   

    在三峽街庄環境的變遷過程中,早期影響環境變遷的因子來自自然生態及漢人移民社會文化因子,清中葉以後則以產業之經濟因子為主。進入日本殖民時期後,政治因子成為對環境最具支配力的影響因素;生態、經濟等因素在日治中期以後對人為環境的影響力漸失,以大和文化為主的社會文化因子配合政治力介入的影響在日治晚期已然彰顯。   

    關鍵字:1.臺灣史 2.城市發展史 3.建築史 4.聚落 5.三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