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縣三峽地區的河川流出率與遊憩活動對水質的影響                黃一萍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萬全 發表日期:82年6月

論文提要內容:   

    臺北縣三峽地區在流域的積極開發與利用下,也面臨了河川下游地區洪患增加以及遊憩活動對河川水質產生影響等問題。在了解人與水資源環境間的互動關係時,必須要先認識水文環境的特性。本研究一方面利用長期流量與雨量資料以分析三峽地區河川流出率的關係,並作為洪水預估之用;另一方面則經由野外實察進行大豹溪流域內遊憩活動對水質的影響研究,以探討水質的歷時動態變化。   

    經研究分析後所得結果如下:   

(一)降雨量與流出率關係方面 1.三峽地區降雨量與流出率之間呈正相關,且在不同降雨量等級下其流出率反應有別。當流域面積較大且透水區廣者,其流域保濕容量界限會提高。本區降雨量與流出率的關係式如下:
2.三峽地區因為都市化程度較低,造成流出率的反應不若都市化地區之高。
3.二流域的降雨量與貯留量曲線先升後降,並於雨量200mm處達貯留量的尖峰值。一旦降雨量超過200mm時,會因入滲率的下降而減低貯留量。其中以三峽河流域的貯留能力較大。
4.影響二流域在降雨量與流出率、吸收率及貯留量等關係上形成差異的主因包括了:(1)流域特性:面積、形狀、坡度、入滲率、土壤含水量。(2)降雨量特性:降雨總量、延時、強度、型態、降水前無雨日。
  5.本區於夏秋的颱風及雷雨時節,以降雨量超過200mm以上,且為『暴雨型』或『連雨與暴雨的混合型」之降雨型態者最易形成洪患。並藉由本文所建立的直線關係式以及係數的選定,即可利用雨量資料進行簡易的可能洪水量之推估。

(二)遊憩活動對水質的影響方面
1.大豹溪流域假日與非假日間遊客數量差別十數倍,屬假日型的遊憩型態。
2.假日時期的水質污染濃度(電導度與懸浮質)均高於非假日。非假日期間因遊客數量低且不明顯,故與水質的相關性低;假日期間則因遊客數量多,二者呈高度相關,且污染濃度的變動會隨遊客數量的變化而有差異。一般週六後半日與週日前半日均隨遊客尖峰而出現污染濃峰;連續假期中則以第一天前半日的污染濃峰高於第二天。
3.假日時期水質的變化明顯受遊憩活動的影響最大,而非假日期間則以上游區的生活用水排放影響最顯著。
4.非假日時期的遊客數量尖峰與污染濃峰(電導度與懸浮質)延時的關係不大。一般週六下午的污染尖峰會延1∼2小時,假日時則二者幾乎同時出現。連續假期的第一日會因遊客數量累積的影響力持續而使污染濃峰幾乎同時或延遲1∼2小時出現。第二日則因遊客數量的降低與延後出遊,使影響力在低於前一日的情況下兩者會幾乎同時出現。
5.依據遊客數量的多寡不易判斷污染量的大小,僅能用來推估水質污染的程度。本區水質在遊憩活動影響下多呈輕─中度的污染情形,且遊客數量需要達到一∼二千人以上時,污染濃度才會明顯的增加。
6.影響遊憩水質動態變化的因子包括了自然方面以及人為方面的遊客數量、污染源、遊憩時間與遊憩地點之選擇以及遊客行為,而以人為的影響較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