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                林政逸

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辛晚教 發表日期:87年

論文提要內容:

    長久以來,廟宇為地方藝文、民間信仰、知識所累積而成的空間,與地方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廟埕則為傳統文化展演、社群互動所發生的重要場域,亦是常民活動的文化空間。隨著社會解構下,都市規劃部門忽視廟宇文化空間內涵,視其為非正式部門空間,政府輕率從規劃過程將廟埕徵收為道路而破壞廟宇之完整性,衍生出眾多廟宇活動與空間衝突的課題。而傳統空間規劃研究將焦點關注於廟宇的實質空間課題,極少觸及空間和社群互動之關係,因而無法深入探討空間背後的社會文化內涵。

    本研究以空間結構理論與人類學為基礎,從歷史與文化的觀點探究「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藉由歷史發展脈絡中,釐清廟宇與地方發展之辯證關係,並從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過程,探究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文化與空間意涵,並推演出兩者之解釋範型。

    首先,針對廟宇與地方族群信仰之相對關係進行探討,分析廟宇活動之時空特性,並發現隨時代不同,各階段的廟宇空間功能、展演活動形式與社會整合亦不相同。從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中,發現不同時期的清水祖師廟在三峽地方發展過程扮演著不同角色,且是地方七股字姓宗族所共同信仰的神廟,為血緣、地緣關係的整合據點,其對於地方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加上祖師廟所位居中心結構與公眾性,相關藝文資源空間與社會關係依附於祖師廟,而構成空間與人之間的特殊關係-「空間依附」。

    總觀研究發現與個案探討,主要結論有以下四點:一、廟宇空間發展的擴散化與地緣化,意涵著移民歷史與地方發展的雙重意義。二、廟宇文化空間演化與社群互動關係已隨著社經情況而轉變,其主要可歸因於「歷史事件偶然性」及「文化發展必然性」兩者交互影響的結果。三、社群互動主要基於共同時空、處理共同事物等條件下而產生,型態可分成「節慶性的社群互動」、「日常性的社群互動」及「城鄉性的社群互動」三種。檢視社群、活動特性與廟宇功能,祖師廟則具有「祭祀與文化展演」、「原鄉空間象徵」、「宗族或社群整合」、「日常生活社交」、「城鄉文化連結」等廟宇文化空間內涵。四、透過「空間依附」概念可瞭解祖師廟乃是社群互動所依附的空間。